在清朝末年,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,导致社会思想依旧停滞不前。面对西方新思想的冲击,我们显得尤为落后、保守与陈腐。此时,中国人处于传统与新兴思想的夹缝中,既受封建礼教的压制,又面临西方思想的入侵。两股力量的碰撞配资股票门户网,反而催生了新时代的思潮,涌现出一批崭新思想的先驱者。
民国时期,正是女性觉醒的重要时刻,南京的金陵女校成为了当时女性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象征。许多从这里走出的女性,成为了推动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。她们的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,那便是吴贻芳。
吴贻芳出生于一个思想相对开明的家庭,因此她从小便开始接触教育。九岁时,她便进入了女子学堂,勤奋好学,努力汲取新知识,特别是西方的新思想。然而,天不遂人愿,十六岁那年,她的父亲遭受冤屈,被迫跳江自尽,紧接着,母亲和其他亲人相继去世。短短一个月,吴贻芳失去了所有亲人,从一个幸福家庭的成员,变成了孤苦伶仃的孤儿。
展开剩余71%生活的沉重打击让她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,但很快,她振作起来,准备迎接生活的挑战。她的姨夫看她可怜,便将她接到了北京抚养,并为她安排了一份英文教员的工作。在北京,吴贻芳结识了金陵女校的美籍教师诺玛丽。在她的推荐下,吴贻芳进入金陵女校深造,继续追求她的学术梦想。金陵女校,也成为了她人生的起点和终点。
然而,金陵女校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,它由基督教创办,起初仅有五位毕业生。尽管如此,吴贻芳却在五四运动中高举校旗走上街头,展示了她的坚定立场,令金陵女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从金陵女校毕业后,吴贻芳回到北京女子高师任教,之后,她的命运因机缘巧合与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的校长相遇。经过她的推荐,吴贻芳决定赴美深造,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旅。在美国,她倍加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机会,同时也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动荡局势。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,遇到外国人的辱华言论,她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。
一次,澳大利亚总理发表侮辱中国的言论,指责中国落后,且政府无能,甚至公开煽动亚洲各国侵略中国。吴贻芳正好在场,听到这些言辞,她愤怒至极,站起来强烈抗议:“你这是对中国最严重的污蔑!”随即愤然离场。回到家后,她没有停歇,立即写了一篇文章,批驳澳大利亚总理的不当言论,并将文章发表在《密执安大学日报》上,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尊严。
留学归国后,吴贻芳回到金陵女校担任校长。她回到母校,内心充满感慨,但也意识到,自己能为国家做的事少之又少。她所能做的,就是教育。尤其是看到中国女性思想的固化、受封建礼教毒害,吴贻芳内心十分痛心。作为校长,她立即着手进行教育改革,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,还制定了严格却不失人性化的校规。
当时,金陵女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基督教徒,吴贻芳认为这与中国的实际需求不符。她决定
发布于:天津市融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